修志,必不可少 新中国成立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修志是怎么一回事,有的人甚至误解为“钻故纸堆”,总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 事实并非如此。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当代人记述当代的事。志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 “官修”的地情书,也是继往开来,服务后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小平同志指示我们, 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史书,它不是史家的专著,不 是史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 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国情资料。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文化建设,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各种经学论著、 哲学著作、文物胜迹、诗词歌赋、书画金石,乃至地方戏曲、民间歌谣、一方掌故等,无不备载,登录志书。可 以说地方志是最全面、最丰富的文化宝库、艺术的画卷、文明的结晶。 方志是“官修”的地情书、国情书。修志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省、市、县 三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职责,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各级政府领导来说,修志可以说是“ 官职”,“官责”。各级政府要坚持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李铁映同志曾强 调指出:“要作好地方志工作,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修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引述江泽民同志在上海 的讲话:“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各级领导要把修志工作当 作一项重要的事业来抓,并切实抓好。李铁映同志要求各地切实落实好江泽民同志的这一指示。 编修新方志是一项基础性的文化建设。志书提供的大量资料,能为社会科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便利, 还能为多种文化事业提供需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编纂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系 统工程。”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过许多失误,最大的教训就是“对国情缺乏全面 深刻的认识,对国力缺乏清醒的估计”。因此,我们在修志工作中,要加强对地情的研究。地方志是地情书,只有在 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考证,分析对比,对地情有全面、准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写成翔实可靠、特 点鲜明的志书。 我们今日修志,是使我国悠久的文化不至中断,一方文献得以保存。列宁曾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 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可见,只有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才能 更好地创造新文化,去参加地方的建设,开拓人们更美好的未来。因此,编修方志也可以说是重温历史,继往开来, 总结经验和教训。 编修新方志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志书的质量。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如何, 关键也在于此。而要保证志书的科学性、整体性、文字精炼,又杜绝差错,就必须提高修志者的素质。编修地方 志是一项学术性的工作,志书的质量取决于执笔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修志人员不但要努力学习政治理 论、党的方针政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方志理论,还要培养调查分析、学术研究能力,更要培养科学严谨 的学风,提高汉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我市第一届修志工作历时十多年才出版面世,而且存在史实不明、内容前后 矛盾、文字错漏等许多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修志人员队伍薄弱,经验不足,对史实了解不透。因此,有些 问题还须考证,如果含糊不清,便会贻误子孙。 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延续的事业,绝不是一届志书编成之后就万事大吉,而必须明确继续修志的任务。 如李铁映同志曾指出,上一届志书完成之日,便是下一届修志开始之时。在本届志书编成出版之后,要继续搜 集和积累地情资料,为下届续修志书作准备。 如今,我市第二届修志工作开始展开,我们应当吸取前一届的修志教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旧志传 统的精华应该继承,先行者的经验也应学习,但毕竟时代不同,事物时过境迁,不能机械模仿。城市志的纂 修更是如此。我们在编纂新方志中,不但要在志书编纂上有新的作为,使志书质量有所提高,而且整个方志 工作要发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陈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