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母港“太平港”
(一)太平港在福州长乐市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十五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偶然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和航 海事业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基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末动 荡局面。洪武年间(1368—1398)经过朱元璋励精图治,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农业经济还是手工 业经济,诸如纺织、陶瓷、印刷、造纸、矿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更有显著发展和 进步。明初,中国是世界富强国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大海外贸易的要求和明统治者提高国际声望的需要, 构成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因素。江南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为郑和下西洋选择刘家港始发,选定长乐太平港为 驻师基地和征服远洋的母港,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明初福州地区人烟稠密、物产丰饶、商业繁荣,福州城市经济处于复苏之中。洪武二十四年,长乐人 口67807人占全国56774561人的1.19‰,耕地2303顷占全国3874746顷的0.6‰。 随着海外贸易和对外人文 交流发展,长乐本来的鱼米之乡、海滨邹鲁,再度发展成为繁荣的外贸要港,东南亚西南亚来华贸易的船舶 经长乐主航道和避风港达福州,促进闽江口商品经济发展。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次奉旨出使西洋,率官兵员役2.7万人,巨舶百余艘, 船队驻泊长乐太平港,补充粮食、腌肉、陶瓷、布匹等物品,招募“百工”员役,训练舟师水勇,祭祀海神, 伺风开洋。前后三十年间,长乐太平港成为举世最大军港和征服远洋的母港。
太平港,宋《三山志》称马江。明弘治《长乐县志·古迹》载:吴航头在马江,水次恩波亭前,昔吴王 夫差乘船略地至此,故名。《长乐县志·山川》载: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永乐中遣内臣使西 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太平港在长乐市,即长乐马江,亦称马头江。长乐马江不是马尾江。 |